正義: 一場思辨之旅
Justice: What's The Right
Thing To Do:
作者: 邁可.桑德爾 Michael J. Sandel
■本書目錄

1.福祉、自由、美德 ◎ 三個出發點
˙「電車問題」
2.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◎ 功利主義
˙道德必須涉及人與人之間正確的相待之道(P41)
˙邊沁(Bentham):道德的最高原則就是幸福最大化(P42)
反對理由:(1)個人權利
(2)不同價值之間無法單一度量
反對理由:(1)個人權利
(2)不同價值之間無法單一度量
3.我身我命歸我有 ◎ 自由至上主義
˙經濟學界有海耶克、傅利曼,哲學界有諾齊克。主張人民有權選擇安樂死和器官買賣,反對有錢人多繳稅,反對強制騎機車戴安全帽。
˙諾齊克(Nozick):自由市場哲學
(P73)
分配正義:(1)初始獲得正義
(2)移轉正義
分配正義:(1)初始獲得正義
(2)移轉正義
4.募兵制與代理孕母 ◎ 市場的角色
˙民意不支持徵兵,認為違反自由,盧梭卻看法相反,主張募兵才腐蝕自由。
˙盧梭:把公民義務變成商品,不只不會增加自由,還會動搖自由的基礎,國民寧願出錢而不出力,國家離淪亡就不遠了。
5.人權是普世價值 ◎ 康德的自由主義
˙挑選冰淇淋口味不算真自由。人是目的,不可被當作手段,所以自殺與殺人同樣不道德
˙康德(Kant):人非天生具有自由,人有尊嚴,人是理性動物。(P118)
拿正義和道德去連結自由(P120)
市場自由與消費選擇並不是真自由,因為那只是滿足本來及非自選的慾望而已
拿正義和道德去連結自由(P120)
市場自由與消費選擇並不是真自由,因為那只是滿足本來及非自選的慾望而已
˙(道德):義務 vs 喜好
(自由):自主(autonomy) vs 他律(heteronomy)
(道德):定然律令 vs假然律令
(立足點):理智領域 vs感官領域
(自由):自主(autonomy) vs 他律(heteronomy)
(道德):定然律令 vs假然律令
(立足點):理智領域 vs感官領域
˙自由不是為了達成目標而做出最佳手段的選擇,而是自己選擇目標,而這目標即終極目標,而非通向其他目標之手段。
˙定然律令(categorical imperative):放諸四海皆然、把人當作目的
假然律令(hypothetical imperative):有條件的
假然律令(hypothetical imperative):有條件的
6.為底層爭平等 ◎ 羅爾斯的自由主義
˙不必均貧富,但是輸贏差異應該要以有利於社會底層為前提。贏家只能有「合法期望」,不能主張「道義應得」,因為天賦、努力、生逢其時都有運氣成份。
˙羅爾斯(Lawls):「無知之幕」(P171)
˙反對理由:(1)誘因(2)努力
7.特定族群的大學門檻 ◎ 優惠待遇:大學的目的
8.適才適性適本質 ◎ 亞里士多德
˙長笛吹最好的人應該拿到最好的長笛,因為長笛之目的就是吹奏好音樂。
˙分配正義取決於活動目的(P215)
˙苦樂必須來自對的事(P220)
˙美德是習慣的結果,美德需要練習才能學習
9.有歸屬就有責任 ◎ 社群主義
˙如果自由主義是對的,人具有自由獨立之自我,日本、德國的戰後世代就不必為二戰罪行道歉了。
˙麥金太爾(MacIntyre):(P247)
人不是自願者,而是敘事者。人生好比一趟的敘事求索之旅。
人不是自願者,而是敘事者。人生好比一趟的敘事求索之旅。
10.從美德到共善 ◎ 重建公民意識
˙只說尊重他人選擇,不對道德爭議表態,就不足以構成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理由。只說幫助弱勢,不談公共領域空洞化,亦難以說服有錢人多繳一點稅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